第1章 网络基础知识「图解TCP/IP」

1.2 计算机与网络发展的7个阶段

“计算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普及,到现在为止,在使用模式上发生了诸多变化。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7个阶段。”

1.2.1 批处理 1950s

批处理(Batch Processing)系统,指事先将用户程序和数据装入卡带或磁带,并由计算机按照一定的顺序读取,使用户所要执行的这些程序和数据能够一并批量得到处理的方式。
批处理时代的计算机主要用于大规模计算或处理。

1.2.2 分时系统 1960s

分时系统(TSS(Time Sharing System),指多个终端(由键盘、显示器等输入输出设备组成。最初还包括打字机。) 与同一个计算机连接,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的系统。分时系统的产生则实现了“一人一机”的目的,让用户感觉就好像“完全是自己在使用一台计算机一样”。这也体现了分时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——独占性。
分时系统出现以来,计算机的可用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,尤其是在交互式(对话式)操作(指计算机依据用户给出的指令完成处理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。这种操作方法在现代计算机中极其普遍,然而在分时系统诞生之前,这种方式是不可能实现的。) 上。分时系统还促进了像BASIC(1965年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John G. Kemeny与Thomas E. Kurtz两位教授为分时系统初学者设计的一种编程语言。由于该语言的简单、易学等特性,它也成为众多PC出厂设置中既有的标准安装语言。) 这样能够与计算机实现交互的编程语言的发展。
分时系统的独占性,使得装备一套用户可直接操作的计算机环境变得比以前简单。分时系统中每个终端与计算机之间使用通信线路连接形成一个星形(中心有一台计算机,周围连接着众多终端,形似星形(*)。) 结构。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,网络(通信)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逐渐浮出水面。小型机也随即产生,办公场所与工厂也逐渐引入计算机。

1.2.3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1970s

在计算机间的通信技术诞生之前,想要将一台计算机中的数据转移到另一台计算机中是相当繁琐的。那时,得将数据保存到磁带、软盘等外部存储介质中(可插拔的存储计算机信息的设备。最初只有磁盘与软盘,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是CD/DVD以及USB存储等电子存储介质。) ,再将这些介质送到目的计算机才能实现数据转储。有了计算机间的通信技术(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由通信线路连接),人们能够很轻松地即时读取另一台计算机中的数据,从而极大地缩短了传送数据的时间。
计算机间的通信显著地提高了计算机的可用性。人们不再局限于仅使用一台计算机进行处理,而是逐渐使用多台计算机分布式处理,最终一并得到返回结果。
从此,计算机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。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更侧重于满足使用者的需求、架构更灵活的系统,且操作比以往更加人性化。

1.2.4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 1980s

能够互连多种计算机的网络,能够让各式各样的计算机相互连接,从大型的超级计算机或主机到小型的个人电脑。
计算机的发展与普及使人们对网络不再陌生。其中窗口系统(在计算机中可以打开多个图形窗口进行处理的系统。代表产品有常用于UNIX上的X Window System以及微软公司的Windows、苹果公司的Mac OS X。这些系统允许将多个程序分配在多个窗口中运行,还可以依次进行执行切换。) 的发明,更是拉近了人们与网络之间的距离,使用户更加体会到了网络的便捷之处。有了窗口系统,用户不仅可以同时执行多个程序,还能在这些程序之间自由地切换作业。